|
|
→娘热沟民风民俗简介
|
藏族民间传统戏剧,简称藏戏。 藏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,在全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,历史也是最久 远的。它的起源和萌芽,可以追溯到一千三、四百年前。据藏文史书记载,公元六世纪时,即松赞干布时期,已进入奴隶制藏族社会,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产生,而且相当发达,如与舞蹈相结合的"鲁"体民歌和苯教"摇鼓作声"的巫舞N某晒?主进藏以后,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,把传进来的汉族乐舞,结合藏族本身的歌舞艺术,专门训练??6名美女,为公主表演歌舞,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种鼓舞,其舞蹈、表演及歌唱都开始有一定的规范。到八世纪,藏王赤松德赞受其母金城公主的影响,崇尚佛教,延请印度高僧莲花生来藏搞佛教西藏化,建桑耶寺,在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和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,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舞蹈。到公元十四、五世纪,藏族社会已从奴隶制发展支封建农奴制,生产经济有所繁荣,人们生活有所改善,于是藏族多种民间艺术更加勃兴起来,这时后藏地区出现了一个传奇性的人物-----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,他为募捐集资,营造铁桥,利用这种在寺庙活?刀?收集了大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,并吸收了当时各种民间艺术表演,特别是说唱的形式的艺术营养,加以戏剧化,用以表演故事,塑造人物,因而受到群众欢迎,使之流行起来。到17世纪五世达赖时,更把这种演出艺术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,形成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形式。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,群众中艺术爱好者,及以上层知识分子的不断丰富提高,才形成今天这样独具风格,有着强烈民族特点的剧种。它的流传范围,从山南、日喀则、拉萨等地区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,并流传到四川的巴塘、理塘和甘孜等地区,以及印度、不丹等邻近国家的边境藏区。它对甘、青、川边安多藏区很晚产生的囊达藏戏也有一定影响。 藏戏传统剧目总数接近20本,但有一些本子现已流散失传,仅存名目,或略知故事梗概。这些传统剧目,从取材角度,可分为历史传说剧《文成公主》《热琼娃》;民间故事改编的神话爱情戏《诺桑王子》;神话传说剧《苏吉尼玛》《根却波》;儿童英雄戏《白玛文巴》;直接取材于现实材料的社会生活剧《朗莎姑娘》;人情世态剧《卓娃桑姆》《顿月顿珠》《敌得格得》《曲吉朗桑》;宗教故事剧《直美滚顿》《云乘王子》《德巴登 巴》《絮白旺秋》《敬巴钦保》;还有改编藏族古典小说的《郑宛达娃》;改编外来著名印度的《罗摩衍 那》的戏《若玛囊》等。流传至今?quot;八大藏戏"之一的《文成公主》是写禄东赞在长安以自己超群的才智,经过"七试婚使"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得公主的故事,以此反映唐蕃联姻这一千古佳话。 藏戏在我国是难得的艺术发展较为完整的一种少数民族剧种,为中华民族戏剧宝库增添了一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,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 |
→娘热沟主要民族节日介绍
|
雪顿节 是拉萨也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。雪顿节(公历八月)是一个传统节日,雪顿意为"酸奶宴"。僧侣经苦行修炼之后,家人携乳酪相迎并伴歌舞。从十七世纪开始,雪顿节举行藏戏表演,各地各流派的藏戏艺术家汇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表演比赛,持续数天。同时,哲蚌寺举行一年一度展佛仪式。
藏历新年 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。藏历新年---是送旧迎新的日子。除夕夜晚,人们举行驱鬼仪式,全家食用象征圆满的新年面块。元旦清晨,人们互敬青稞酒,互献"切玛",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,"扎西德勒"!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从初一一直要持续到初十左右。主要的活动如朝佛、传昭法会等都集中在大昭寺。但是藏历新年的时候也是西藏旅游的淡季,按照传统,初一到初五的时候飞机会停航,商店也多不会开门。 萨嘎达瓦节 藏历4月15日,是西藏一个特有的日子。相传佛主释迦牟尼降生、成道、圆寂都是在4月15 日,因此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。在萨嘎达瓦节那天,拉萨的老百姓几乎倾巢而出,围绕大昭寺、布达拉宫的外墙转经,这一天,整个拉萨都充斥了焚烧香料的烟气,3条主要的转经路上满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长叩的信徒。萨嘎达瓦节是春季拉萨最有特色的节日。 |
→娘热沟民族风情指南
→娘热沟人文历史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