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,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(雷祖〕的祠堂,称为“雷岗耸异”,为雷阳八景之一。
民间传说陈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。陈太建年间,古合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,名曰陈洪,以捕猎为生,一日捕猎捡回一大卵,第二日乌云密布,雷电交加,忽然卵为霹雳所开,跳出一男孩,两掌有文,左曰“雷”,右曰“州”。陈氏将男孩禀明州官,官收卵壳寄库,男孩交陈氏养育,取名陈文玉。文玉聪颖过人,勤学不辍。长大后,功力绝伦,武艺盖世,文武兼备,屡受荐举,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,拒不当官,曾自谓曰:“侍君不能侍亲”,愿问视喜,以乐父母余年。”陈氏夫妇享年百十有三,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。文玉为之守墓三载。
唐贞观年间,南合州境内居有黎、瑶、壮、泉、侗、苗等少数民族。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,便启用土著陈文王出任本州刺史。陈文玉任职期间,精察束治,巡访境内,消民疾苦,政教并行,使人民安居乐业,民皆富庶,风俗大变。在施行德政之余,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,四海有事,兵家必争,为使黎庶安宁,便大修城池,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,不费民财,并具流把古台州改名雷州。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而沿用至今。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,正当城工告竣,文武僚属欢欣巡城之际,文玉却生两翅,白日升天。百官见状,伏地而拜,文玉终年68岁。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,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镑山立词以把,即今之“雷祖调”。
雷祖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(公元642年),依山而筑,北村南趋,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,其势极其雄伟壮观。雷祖祠分三进,由山门、正殿、侧殿、后殿、东西康、钟鼓楼、碑廊等建筑组成,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。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抬级而上可直通后殿,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,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洞堂之一。二进为洞的建筑主体,分正殿及东、西侧殿。正殿前设有拜事,整个建筑形制呈“凸”字形排列,依次供奉陈文主(中)、李太尉(即汉朝的李广,居左)及英山石神(右),俗称“雷桐三殿”。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,硬山顶,四往格梁式梁架结构,举梁平缓,前檐顾出檐极宽,建筑风格独特,富有地方特色。沿着前增顾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,殿前屏风精雕细刻,玲挑剔透,巧夺天工。
雷祖祠历史悠久,洞内文物十分丰富,有千年五人、乾隆御赐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。历代显宦名流,骚人墨客,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。寇准有诗,东坡有赋,丁谓作记,车钢题碑,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洞内,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。
雷祖祠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,2003年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