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境内,是昙石山文化的典型代表,也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。
昙石山文化距今四五千年,以闽候昙石山遗址为代表,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,连接闽台两省,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,先秦闽族的发祥地,是东南沿海原始社会人类劳动生息的缩影,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,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昙石山地处闽侯县荆溪镇昙石村,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,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。
昙石山文化遗址自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,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,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,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、贝壳、螺壳堆积起来的,所以又称“贝丘遗址”。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以及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玉器等珍贵文物,揭露出了40多座墓葬、两条壕沟以及灰坑、窑址等重要遗迹,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。
昙石山遗址分上、中、下三层考古层,下层和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,距今约四五千年 ;上层则属于商周时代,距今约三千多年。这种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不同时期叠压在一起的文化遗址,说明文化上的一脉相承。在昙石山遗址中、下层墓葬中,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量不等的随葬品;在上层基葬中,发现了奴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殉现象,还发现殉狗坑,狗是商代奴隶主经常选用的殉葬品,同时还出土了具有西周时期典型特色的陶制品--绿釉陶豆。昙石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,福建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已进入奴隶制时代。
昙石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极具特色,为我们研究四五千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地貌、生活习俗、社会状态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标本。出土文物中中华第一灯、昙石山人颧骨、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、提线陶簋、殉葬男奴和18件陶釜六种堪称“中华之最”。中华第一灯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“长明灯”,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,堪称“中华第一灯”。昙石山人颧骨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,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,下方颧骨块被称为“日本人骨”,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,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。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,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,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,都施有青绿色釉,是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。提线陶簋造型为全国罕见。殉葬男奴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,显然是活埋时挣扎所致,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。陶釜相当于现代的砂锅,18件陶釜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,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。
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出现,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,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。2001年6月22日,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