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护国禅寺,位于东台城西郊的晏溪河南,通圣桥下,与海春轩塔毗邻。据《西溪镇志》记载,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核年间(1056年),迄今己有940年。它是东台13丛林之一,也是苏北地区的名刹。
《太平寰宇记·图说》:早在隋唐时,距西溪二里外,有一海口(今海道桥),渔民从此处下海取鱼,有时大潮涌来,避潮不及,往往遭到灭顶之灾。渔民设法消除潮患,齐心协力,垒土为墩,方广三亩,高四丈二尺(即l4米),潮水未至,可登高观察潮情,湖水若来,可上墩避水,人们称之为“望潮墩”,又名“救命墩”。不久渔民们为了求神保佑,建庙其上,规模甚小,仅数橡而己,内奉水神。渔民下海取鱼时,先在庙中焚香礼拜,祈求平安,能满载而归。按《括异志》载,女神为宋真宗所封,号“碧霞元君”,乃泰山神女,又称“天妃”,取德可配天之意,故泰山由此得名,又名“天妃山”。
泰山寺碧霞元君经真宗款封后,名扬遐逐,灵感昭然,除渔民信奉外,地方黎庶士绅,亦常登山拜祀,香火日盛。时有邑宰汤公(名不详),首倡捐资扩建,颇得诸方响应,遂大兴土木,在天妃山上建成碧霞宫,殿字巍峨,气势恢宏,山下增建天王殿、东岳行宫、地藏殿,神佛并奉,颇具规模,始名“泰山护国禅林”,极一时之盛。元末,张士诚大军经过,屯兵于此,不慎失火,庙宇焚毁殆尽。 |